
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通讯员 王栋 广州报道点点金
“面对‘农业用水总量、净耗水量、单产耗水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四项关键指标的严格约束,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
11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康绍忠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全国农业和农村节水行业大会上,在做主旨报告时如是表示。
康绍忠院士出席的这场会议,是第六届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发展论坛暨2024–2025年度(第十届)农业节水科技奖颁奖大会,大会由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业节水科技奖奖励委员会主办。协会原会长、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出席并致辞。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倪文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李增裕、广东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孟帆分别致辞。大会开幕式、颁奖大会、《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三十年历程回顾及展望》文集发布及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由协会常务副会长、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原司长陈明忠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刘云波、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主任张清勇、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勇、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处长周哲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张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广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赵东华、云南省丽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超等嘉宾莅临现场。
康绍忠:推进“三化”,融合三大体系
康绍忠在欢迎辞中回顾了协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指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并表示协会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见证了我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亲历了科技创新为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与蓬勃生机。在《智能科技发展与智慧高水效农业》主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面对“农业用水总量、净耗水量、单产耗水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四项关键指标的严格约束,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需深度融合生物、信息与智能装备三大技术体系,建立从田间到区域尺度的水分与作物表型信息感知网络,实现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推动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水生产力持续提升。
翟浩辉:协会始终扮演三重关键角色点点金
翟浩辉原会长在回顾协会历程时指出,协会始终扮演政策制定的“建言者”、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与行业进步的“服务者”三重关键角色。他肯定协会通过搭建平台、评选科技奖等方式有效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并希望协会未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智慧动能。
倪文进:加快建立健全“五项制度体系”
倪文进司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协会三十年来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强调其已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智库和支撑力量,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推动‘十五五’农水水电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思路作主旨报告。他建议协会和会员单位未来应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数字孪生灌区和供水工程建设、灌溉遗产保护利用等重点方向,加强调研攻关,积极建言献策;同时提出,要全面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加强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李增裕:继续加强科技攻关与技术集成
李增裕副司长表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与综合施策,我国节水农业成效显著。在农业用水总量稳步下降的同时,水分生产力持续提升,有力保障了粮食连年丰收与农业绿色发展。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强科技攻关与技术集成,为节水农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孟帆:广东正从“工程化”向“智慧化”转型升级
孟帆一级巡视员分享了广东在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方面的实践与经验。2024年,全省335处大中型灌区累计为1323.7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57.5亿立方米,为夺取秋粮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十四五”以来,全省年均投入超100亿元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点点金,农村供水规模化率已提升至89.7%,自来水普及率与水质合格率连续四年分别稳定在99%和90%以上,并在90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县域统管机制。
在2024-2025年度(第十届)农业节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协会副会长王丹玉宣读了颁奖决定,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及奖金。本届奖项共授予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0项;个人成就奖授予王振华、郑世宗、冯保清“科技成就奖”,潘怀聪、朱红“管理成就奖”,杨晓琳、陈皓锐、王海涛、邢西刚、陈广锋“青年创新奖”。
在庄重的仪式中,康绍忠会长和翟浩辉原会长共同启动了《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三十年历程回顾及展望》发布仪式。大会还组织了一系列战略合作签约,展现了行业协同、共赢发展的新格局。
康绍忠会长和翟浩辉原会长共同启动《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三十年历程回顾及展望》发布仪式。
尹飞虎:全国未来要开发利用5亿亩盐碱地
尹飞虎院士以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实践为例,提出了充分开发利用我国5亿亩盐碱地的重要战略。他系统阐述了“水利、农艺、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治理改良综合技术路线,并针对不同盐碱化程度耕地提出差异化策略:轻度以预防为主、中度治理与控盐并重,重度需采取治理、控制与预防相结合的综合利用策略。
梅旭荣:旱地农业发展依赖“三大支柱”
梅旭荣研究员从“土壤—地表—冠层协同”新视角,提出了提升旱地农业生产力与气候韧性的创新理念,详细阐述了旱地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强化生物多样性、提高降水生产力、增强气候韧性。
8日下午,大会设立了四个平行分会场,议题紧扣行业热点:“农业节水”、“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绿色管业赋能节水供水高质量发展”及“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分会成立大会”。各会场研讨气氛热烈,交流深入,成果丰硕。大会现场还设置了行业优秀企业产品技术及灌区风采展示区。
9日上午,部分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花都水厂与朱村万亩高标准农田创新示范点,深入了解了广东省在城乡智慧供水、高效节水灌溉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应用与管理实践经验。
本次大会全面总结了协会三十年发展成就,深入研讨了行业前沿技术与未来方向,表彰了科技创新先进典型,深化了行业交流合作,对我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来自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知名企业、科研院校,获奖单位代表、个人成就奖获得者,协会副会长、监事长、各分会会长及新闻媒体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盛会。大会得到了达华节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