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河南郑州、三门峡、新乡报道鼎牛网
基层社会中的每一次微小摩擦,都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前端、治未病”,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不仅是维护个体权益的需要,更是守护整个社会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日前,海报新闻记者跟随司法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法治乡村基层行暨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河南,深入多个社区、村镇,近距离观察到了一幅幅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生动图景。
矛盾的“修复师”,扎根街巷的解忧人
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司法所,作为河南省“枫桥式司法所”的典范之一,该所向采访团展示了其在化解基层矛盾、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先进模式与成功实践。在采访过程中,几名来自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的人民调解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们将法理与情理融会贯通,在家长里短中探寻最优解。
科技社区人民调解员赵晓燕入户为居民解决问题。(图由赵晓燕提供)
“人家来请求你的帮助,那就是觉得很信任你。我作为一个基层的调解员,代表的是社区,也是政府。身上有责任,就要有担当,把每个居民的诉求都挂在心上。”
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科技社区人民调解员赵晓燕告诉记者,在她近8年的调解工作中,大到合同纠纷、赡养义务履行,小到房屋漏水、邻里拌嘴,调解过的大事小情不计其数。靠着一张嘴、两条腿和一颗排忧解难的真心,将社区内的矛盾一一化解。
面对记者,她们谈吐朴实,但言语间透露出的是对法律法规的精准把握、对社情民意的深刻洞察,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心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位人民调解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武器”。衡玉退休后成为了文联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她告诉记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矛盾双方是她解纷的得力“武器”。
以她曾调解过的一起房屋漏水引起的邻里矛盾为例,四楼住户的下水管道漏水浸透了三楼住户的天花板,但由于是在墙体内部的管道出现破损,四楼住户并不知晓漏水情况,三楼住户多次上楼交涉鼎牛网,反被认为是无理取闹,因此出现了激烈的邻里矛盾。
衡玉介入调解后,带领管道维修工试图说服四楼住户配合完成漏水排查,却遭到拒绝,对方情绪激动,坚称没有漏水痕迹。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节点,衡玉想到自家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我跟他说,我家漏水的时候,在地面上也根本看不到漏水的痕迹,水都渗到楼下去了,管道工人来检查了以后我才知道,漏水的管道我们是看不见的。”
衡玉用亲身经历说服了四楼住户,并安抚住对方的情绪。管道维修工入户检查后明确了漏水的位置,后续维修和赔偿的工作也顺利展开。
“我把调解看成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把握利益平衡,最终把纠纷给破解了。”衡玉说。
记者了解到,经八路司法所将15名专职调解员分配至网格,发挥网格党组织核心作用,实现调解组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与网格充分融合,利用调解员在本辖区人熟地熟的优势,联合社区民警和志愿服务队深入辖区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及时掌握各类苗头性隐患。赵晓燕告诉记者,经过人民调解员的日常走访排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八路街道的邻里纠纷显著减少。
敲门行动+板凳议事,激活社区治理“末梢神经”
一阵敲门声、一张小板凳,让调解工作有效率也有温度。
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店镇东二社区创新开展“敲门行动”入户进行细致摸排,利用“板凳议事”灵活调解形式,将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
“敲门行动”顾名思义,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主动敲开居民家门,以拉家常、听心声的方式,全方位排查安全隐患和矛盾隐患,开展反电诈等普法宣传,并建立动态台账,确保“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警、矛盾早化解”。今年以来,在“敲门行动”中就地解决问题50余件,开展慰问34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该做法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今年6月份在全镇予以推广。
“板凳议事”则打破了传统调解方式的场地局限性,将调解的阵地搬到居民家门口,大家搬条小板凳,围坐在一起鼎牛网,敞开心扉唠唠家常,让矛盾纠纷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化解。
原店镇东二社区召开的一场“板凳议事”活动。(图由张菊红提供)
记者在采访东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菊红时了解到,“板凳议事”萌生于2024年的一次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居民针对改造工作有许多问题亟待解答,张菊红索性就将居民、施工队、住建局项目负责人、乡镇工作人员等全部聚集到一起,大家面对面直接沟通,一场酣畅淋漓的讨论过后,居民的疑惑得到解答,负责小区改造的工作人员也明白了居民的顾虑,第二天改造施工顺利进行。
“那次讨论特别成功,效果很好,很多问题当场就得到了解决。我就总结了经验,觉得以后可以继续采用这个方式。慢慢的‘板凳议事’就发展成了解决纠纷的常态工作。”张菊红言语中充满了兴奋和自豪。
哪里有问题,板凳就摆在哪里,现场说事、当场议策,平起平坐、公平公开。现场你一言我一语,讲清矛盾点、冲突点,应该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当场就协商确定下来。就靠着一次次“板凳议事”,困扰居民的纠纷、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被顺利解决。截至目前,东二社区共开展“板凳议事”15次,化解矛盾纠纷37件,解决民生实事20件。“板凳议事”的成功经验也逐渐被推广。
化解硬疙瘩的“药方”,民主法治在基层生根
矛盾如同社会肌体上不可避免的“小病小痛”,而各地开出的“药方”却各不相同。新乡市凤泉区独创“周末评理说事”解纷机制,专门来解决较为复杂、尖锐的矛盾纠纷。
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五陵村村(居)法律顾问岳碧云介绍,“周末评理说事”由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参加,旨在“将问题摆出来,让大家评评理”。先由当事人讲事实、讲诉求,参加活动的群众发表意见,再由法律顾问从法律角度,评析当事人的诉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最后与会人员通过投票的方式票决当事人的诉求是否应当支持。将事情搞得明明白白,将诉求分析得清清楚楚,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达到息诉罢访,和谐稳定的目标。
五陵村村(居)法律顾问岳碧云会定期在村中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田柳 摄)
岳碧云告诉记者,在她担任法律顾问的五陵村,碰到人民调解员、村干部等调解效果不理想的矛盾纠纷,就会开展一场“周末评理说事”。
“作为一名村(居)法律顾问来讲,我认为这个方式特别好。当事人有平台可以倾诉,有地方可以评理,还有专业人员能给出合理分析。通过‘周末评理说事’可以解决许多尖锐的纠纷。”
在岳碧云看来,“周末评理说事”不仅是解纷的有效手段,更是公开普法的好时机。村民们积极参与到解纷过程里,从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案例中获取法律知识,原本晦涩的法律条文在家长里短的剖析中变得鲜活易懂。大家从最初的“看热闹”逐渐转变为“学门道”,不仅明白了纠纷中谁对谁错,更懂得了背后的法律依据和行为边界。
在五陵村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村中的矛盾调解、法律咨询被纳入“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品牌的实际运行中。“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在全国许多区域都有实践,储户把做公益的时间储存到“时间银行”平台,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拿来支取,实现“价值交换”、互助合作,推动了平等互助、邻里和睦的乡风民风和谐发展。
葛新娥是五陵村“时间银行”的储户,也是五陵村的人民调解员。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时间银行”账户中已经积累了300多小时,其中有很多时长都是通过调解村民纠纷得来的。这些时长可以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支取出来,派上大用场。
在葛新娥看来,“时间银行”带动全村形成了乐于奉献、甘于付出氛围。在机制的激励下,村中的调解员、志愿队伍等会主动去到需要帮助的村民家中,在矛盾纠纷的萌芽阶段就及时化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矛盾激化。
法治乡村建设绝非法律条文的简单下沉,而是法与情、理与治在乡土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表达。在河南各个地区扎根泥土、充满智慧的解纷探索中,不仅精准切中了基层治理的痛点和盲点,更用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群众心结。法治的根系,正通过一个个这样的创新实践在中原大地深植蔓延,编织出一张更有温度、更有效率的基层治理网络。
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